Sveriges mest populära poddar

台灣故事館

EP202 自我認同的追尋──鄉土文學論戰

15 min • 7 december 2023

【森林續曲第7回】3月29日獨家攜手「風動室內樂團」打造在森林的交響音樂會,體驗時下最流行食農生活與烘焙咖啡

超值早鳥優惠享一日體驗行程與專車接送

購票與詳情洽中友百貨04-22253456分機875 https://fstry.pse.is/739rdk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1976年4月,剛剛接辦《夏潮》雜誌的蘇慶黎約了陳映真出來見面,她有重要的事想請教他。
當時的台北還沒有什麼咖啡店,他們也不敢約在冰果室,只能滿街散步,邊走邊談,以避免被竊聽。
陳映真剛出獄不久。他是知名的小說家,在文壇早有盛名,從195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麵攤〉之後,迭有佳作。然而,1960年代中期,他的小說逐漸從早期傷感的浪漫主義,失落的理想主義,向反諷的、寫實的風格開展,他的思想也走向現實主義。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後,他受到一位日本友人的幫助,得以大量閱讀理論書籍和來自大陸的消息,而有一種「必欲付諸行動」的熱血,和朋友組織了讀書會,最後竟因被讀書會的朋友出賣,1968年被逮捕入獄。當時像他這種叛亂的罪名,必然死刑。幸好有一位難友與蔣家有親戚關係,他因此倖免於一死。1975年,蔣介石過世,才特赦出獄。
他是一個隨時被監視的人,蘇慶黎找他要冒著很大的風險。他們沿著大街小巷緩步而行,隨時注意後面有沒有跟蹤的人。想不到,蘇慶黎提出來的事,危險更高。她說:「我們來辦一份社會主義的雜誌。」
陳映真訝然問:「你神經有沒有問題?」
蘇慶黎於是開始敘述自己的想法。
《夏潮》雜誌原本是精神科醫生鄭泰安所創辦,學習《讀者文摘》式的風格,但辦了兩期就辦不下去了。他就找了蘇慶黎來接手。蘇慶黎在大學曾辦過校刊,幫一份黨外政論雜誌《台灣政論》寫過文章,1975年《台灣政論》被查禁後,台灣就沒有政治性刊物了。蘇慶黎是鄭泰安的前妻,雖然離婚了,還維持著朋友的關係,她也有辦雜誌的理想,就決定接手。但她不想再繼續政論刊物的模式,想創造一種新的思想的、文藝的刊物,而背後的思想根底是社會主義,就來找陳映真。
陳映真被說動了,決定全力協助。蘇慶黎也找了陳明忠,一個參加過二二八的學生突擊隊隊長、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代被逮捕的老政治犯。他和一些老政治犯有聯絡,他們出獄後散落各地,即使面臨生活的困境,但只要「老同學」(老政治犯總是如此互相稱呼,以紀念他們是「綠島大學」的同學)有需要,每個人願意出錢出力,贊助反抗運動。陳明忠向這些白色恐怖時代的老左派去募款,即使他們之中,有不少是像許金玉這樣在屏東的鄉下,製作鹹蛋,艱難的自謀生計的老同學,也儘量湊錢來支持蘇慶黎。
陳映真則為蘇慶黎介紹《文季》的作家朋友:尉天驄、黃春明、王拓、王禎和、蔣勳等。再透過正在收集台灣文學資料的李南衡介紹,認識了一批年輕的台灣文學研究者:林載爵、林瑞明等。而淡江的王津平則不僅自己常常來當志工,參與編輯校對,也介紹了李雙澤、梁景峰。再結合《台灣政論》時認識的黨外、學界朋友,寫作隊伍相當強大。
1976年7 月,在蘇慶黎手上改版的《夏潮》可說集結了當時台灣文化界的精英。
蘇慶黎,1946年生,她長得眉清目秀,白晰嬌小,讀台大哲學系,在黨國的教育體系下長大,所有左派的書籍和思想,早已在圖書館、校園裡被清除到近乎絕跡,怎麼會有社會主義的思想呢?
她的名字就是答案。她的父親叫蘇新。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o5oh1e309r0925hp6hr1b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Förekommer på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