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的偶戲,我們大多只會想到布袋戲,對皮影戲的記憶較少,不過皮影戲也曾經在台灣風光一時,它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鄭成功來台時,由跟隨的中國移民帶來,因而在台灣落地生根。
當時的民間娛樂較少,皮影戲成為台灣南部三縣市的主要消遣活動,當時每次演出都造成轟動,因此當時有一句俗語在講「一暝看到天光,不知皮猴一目」,就是在形容皮影戲。
早年,只要一有皮影戲演出,便場場爆滿,逢年過節,迎神廟會,都是皮影戲活躍的時間。當時一演出都要從下午演到天快亮,所以被稱為「一暝看到天光」。而演出的老仙也通常可以一人扮演多角,不只是手上忙,同時嘴上說白吟唱,忽男忽女更是一絕。
❓老人家都說皮影戲都要演到「三齣光」,什麼是「三齣光」?
❓皮影戲團有個「踏棚」的儀式,甚麼是「踏棚」?少了「踏棚」又會怎樣?
❓皮影戲在農曆七月生意特別好,又是為什麼?
❓每個皮影戲團都有家傳的戲本,神祕的戲本到底長怎樣?內容是甚麼?
❓為什麼以前的人都是來「聽戲」,而不是來「看戲」?
🏮本週《寶島鼓仔燈》邀請高雄永興樂皮影戲團藝術總監張新國老師(第24屆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及第十屆高雄文藝獎得主) 以及團長張信鴻,現場表演精彩拿手戲碼,跟我們聊聊皮影戲之美和背後的台灣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