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會時,萬頭鑽動、摩肩擦踵的景象,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大家都想藉由燈的光明形象求得一個好兆頭,在北港這個小鎮也不例外。在1960、70年代時,北港附近鄉鎮的人都扶老攜幼前來欣賞有名的北港電動花燈,也造成了當時流傳「賞花燈,弄丟鞋」的厘語,可見當時北港電動花燈有多熱鬧。
國寶級的燈藝師顏三泰回憶當年,如何跟父親顏崑池一起製作電動花燈,他說:『這是一個技術的結合,先討論一個故事主題、互相提供意見,包括人物如何站位、有何動作,場景是在哪裡,皇帝殿?室內還是室外街景?花園亭台樓閣?亦或是山海景?討論後,各匠師先有底,才開始製作。』如此集眾人之力,費盡心思製作,就是為了讓燈會更加有聲有色。果然,有別於以往的故事花燈,「劇情式的電動花燈」創造出一個時代的里程碑。
🏮老師傅口中的「囡仔燈」是什麼樣子?
🏮在電燈還不普及的時代,人們會點什麼燈呢?
🏮見過可以打開又收起的傘燈嗎?師傅為我們展現工藝的奧妙。
🏮逛燈會點油燈,除了祈福,還要求甚麼?
🏮特別感謝北港朝天宮提供珍貴的「1966年媽祖出巡」跟「1975年元宵花燈」修復歷史影像!
🏮本週《寶島鼓仔燈》邀請到知名的燈藝師傅、也是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顏三泰,以及北港文史工作者—蔡享潤,為我們揭開 「燈」及「燈會」在舊時生活中的樣貌,透過他們的回憶引領我們回到1960~70年的北港燈會去賞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