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样子来解释「参」,自然会发现它和任何静坐方法都不一样。
它不追求姿势、方法、甚至不讲究练习的形式。
假如还可以把它当练习来谈,也就是从早到晚都可以练习。
「参」只是让我们肯定自己从来没有跟一体、整体分开过,也只是让我们随时提醒自己,而同时回到一体
。透过「参」,也是在承认从身体或脑是不可能醒觉的。从相对,不可能跳到绝对。
任何静坐的方法,无论是专注或观照,用意最多是把头脑的运作集中,集中或停留在同一个对象;或停留在同一个过程,保持专注或观照,而让念头消失,让我们的本性自然浮出来。本身还是站在「我」面对这个世界,培养种种「我」的功夫。衍生出来的种种身心变化,难免还是从「我」的角度在看。例如觉得「我」的杂念减少,或「我」与宇宙合一,「我」的定力更深更强了,「我」有种种超脱的体验。
「参」的不同之处在于,还没开始「参」,修行者就已经站在真实来看这世界
。最多是透过「参」,把这个真实找回来。所以,「参」其实带着一个动力,而静坐是在同一个对象或过程上重复。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两者的差别:静坐就像一尾鱼专注于眼前的东西,也许是其他的鱼、石头、泡泡、水草……透过专注或观照,念头可以停下来,甚至消逝。透过这样的空档,一个人原本看着外在的事物,突然转回内心,看到自己。
或者换个说法,静坐是让主体(「我」)与客体(静坐的对象)合一。在合一的状态,我们自然进入当下,把当下这个瞬间拉长。当下一拉长,我们的本性或生命的本质(也可以称为「真实」)自然浮出来。
然而,「参」站的角度不同。它已经肯定生命的全部,是站在无色无形、空、内心去观察一切,去看着眼前的注意力落入一个角落。意识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参」什么都不理会,不去在意任何由「我」衍生的产物。它绕过一切现象和状态,只是一心专注于「我」的根源。
「参」采用不同的优先级──完全集中在「我」的上游
。把「我」的根源找到,一切现象自然消失。一个人自然达到「止」,也就自然解脱。不需要再花时间练习或是分析各种体验。甚至,一个人站在一体,就连「参」都变成多余。最多只是透过「参」记得一体,记得自己的本家。
我才敢说,对已经准备好的人来说,「参」是最好的心理疗愈。它跟任何疗愈的方法不同,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在创伤或失落的层面去不断分析,不刻意去重现痛苦,而是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根源,也就是痛苦的根源。透过「参」,参到底,「我」消失了,一切的障碍和问题也就解开了。
回到鱼的比喻,静坐是从意识的一个角落进入一体,就像前面说的,是站在鱼或「我」的角度,念头安静下来,注意力突然从外转向内,而看到真正的自己。相对地,「参」不是站在鱼的位置,反而是从本性的角度在钓鱼(「我」、「我」的念头)。本来就站在一体或整体,一切已经是完美,一切都已经完成。假如用状态来表达,它本身是最轻松、最根本、最不费力的状态。
「参」,最多是站在一体,就像顺着线钩住鱼,把它往主体拉,拉回存在的家。最后,没有钓鱼的人(「参」的人),也没有被钓的鱼(念头或「我」),连钓鱼在拉的线都没有,只剩下一个拉的动作──「参」。
假如说把「我」画成一个人,而「我念」(I-thought)画成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最多就像落在一个看不到底的深渊。我们非要去拉一拉绳子,看看里头有什么东西。但是,永远拉不到的。眼前的,是一个无底洞。
我们不知道其实是反过来的,是一体在拉我们,早晚把我们吞掉。站在「我」或「我念」,我们会认为是自己在主动追求。这是「参」最有意思的层面。
在这过程中,我们有一天会突然体会,就连这个「我念」的绳子,其实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体,甚至连「我」也没有离开过一体。就连「我念」的绳子也和一体一样在放光。
「我念」、「我」、「一体」其实从来没有分手过,一而三,三而一。接下来,没有一个人在钓鱼,也没有人在拉绳子,更没有绳子(我念)好谈。存在的,最多是一体。
所以,「参」不讲究方法,不在形式上着墨,没有什么游戏规则好谈。它本身就是最简约、最有效率的方式,让我们记起自己就是一体,一体就是自己,从来没有分手过。我才会在〈引言〉称它是最高的法门之一。
--摘自《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