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我們聊的書是原日本講談社出版、八旗文化出版社代理台灣版權的全球史大系「興亡的世界史」中的第十八卷《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作者是平野聰,東京大學法學教授。
本書核心觀念: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後,大清帝國為求融入世界體系,以漢人士大夫為主體的經世儒學與新學結合,取得帝國的主導地位,而立國以來維繫西藏、內蒙古的藏傳佛教影響力則大幅降低。儒學與藏傳佛教此消彼長的過程,可視為大清帝國由內亞帝國轉變為東亞帝國的思想基礎。
一句話總結:何謂中國?即「中國」從如何歷代漢族帝國出於自我優越感的泛稱,轉變為民族國家的國名。當中的脈絡,可由觀察大清帝國的興起與滅亡理出幾條線索。近代中日韓衝突、西藏新疆問題,皆由大清帝國時期即埋下遠因。
作者的具體關懷:平野聰在全書後記揭示,他的主旨在於,當今「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判定、外交關係,之所以錯綜複雜,得從大清帝國適應全球化的性質轉變中觀察:大清帝國如何從「內亞」帝國轉變為「東亞」帝國,之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菁英們,又是如何處理清帝國遺留的政治遺產。
本書的關鍵字:華夷之辨、天下體系
八旗出版日期:2018年10月3日
歡迎搜尋東諧西讀,追蹤我們的臉書、I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