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訂上週末要上傳,可是存檔時手殘按錯,一切歸零,眼神死,只好改到本週三。
這一集我們接著聊傳記《穆罕默德》的第三章「遷徙」。
穆罕默德有阿拉加持,超狂言行讓他在故鄉麥加沒朋友,罩他的叔叔跟太太先後逝世,他自知在麥加混不下去,只好帶著信眾尋找下一個據點,還真的讓他找到了阿拉伯半島北邊的綠洲城市麥地那,讓他得以重振旗鼓。
在他去麥地那之前,他得先進行宗教升級,以及為自己找一位新太太,豈知找來一位蘿莉。而且這小妹妹日後帶給穆斯林的影響,搞不好比穆罕默德這位祖師爺還要巨大。
以下是本章各小節:
窮途末路:失去保護人的先知
知道自己在麥加待不下去的穆罕默德也正在尋求新的保護人、建立新的伊斯蘭社群。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自從他公開表示阿拉否認多神教之後,也觸怒許多部族,無人願意相助。不過這段挫折反而讓穆罕默德的視野拓展。他原本認為伊斯蘭只是神派給麥加人的宗教,自己只是神在麥加的警告者。他在尋求協助的旅程中認識一位基督教男奴阿達斯,有一次友好的交流,這次經驗讓他認為這世上還有許多不同地區的、神的使徒,在傳道的路上他不孤單。
夜行登霄:騎著天馬去聖城
穆罕默德告訴他的友伴,天使吉卜利勒與彌卡儀勒曾經帶他去見他的祖先與其他基督教先知。而『古蘭經』謹慎描述這段經歷:穆罕默德只看到了神的跡象與象徵,而非神本身。之後,穆斯林開始拼湊這些片段的描繪,創造一個完整的敘事。
伊斯蘭的多元主義:
** **這一段旨在說明伊斯蘭教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的原理是:一神教如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同,都只是真神在各個地區的不同版本,上帝、阿拉僅是真神的別名,因此所有神派遣給各個種族的先知都是「兄弟」。
雅斯里卜的邀請:就是後來的麥地那,又稱為先知之城
麥地那原先是由拓荒的猶太人開墾定居,許多成員是被猶太教同化的阿拉伯人,各有不同的宗教身份,但是氏族與部族的忠誠優先;麥地那的居民多數是農夫,以種植椰棗、棕梠樹和耕種維生,同時也是珠寶工匠、武器製造師或各類工藝師。他們不像麥加的古萊須族那般完全依賴商業,因此保留較多的遊牧民族價值觀,其中不幸包括了對異族根深柢固的敵意,也因此征戰連年。
他們對穆罕默德的宗教訊息沒有太多疑慮,因為麥地那的阿拉伯人相信一神教的宗教傾向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這兩大阿拉伯部族由於沒有自己的經典,長時間以來自認比猶太人低等,因此當他們聽聞神總算為阿拉伯人指派一位先知,他們帶著極高的期待。
在綠洲中開枝:
麥地那的六名阿拉伯人回去報告他們的首領,這段等待的時間,穆罕默德也沒閒著,他在處理自己的婚事;穆罕默德的多妻制婚姻引發了西方許多淫亂、心術不正的臆測,但是在阿拉伯半島,一夫多妻制比一夫一妻制更為常見,同時有兩名妻子是司空見慣的事。
背離家園:穆罕默德帶著穆斯林,前往新的據點雅斯里卜
離開故鄉麥加的穆斯林,被稱為遷士;而在雅思里卜的穆斯林則稱為輔士。兩地的穆斯林互相幫助,開始新的宗教生活,他們真的能一路友好到底嗎?
第一座清真寺:倔強的駱駝,最初的清真寺
穆罕默德將自己的生活、伴侶和宗教都公諸於世人面前,不刻意區分公共與私人生活。這樣的做法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呢?
宣告獨立:伊斯蘭教跟猶太教、基督教都一樣,屬於亞伯拉罕宗教
住在雅思里卜的猶太人感受到穆罕默德的威脅,試圖在各方面阻止伊斯蘭教的擴張,其中包含質疑伊斯蘭的教義。對穆罕默德而言,基督教、猶太教等一神教皆是真神在世上的不同版本,不應互相攻訐。
八旗文化出版日期:2018年3月7日
換迎搜尋東諧西讀,追蹤我們的臉書、I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