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禅
祖师禅系指“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祖祖相传的“教外别传”之禅。此语出自仰山慧寂,用意在于以此表示禅宗与其他教派禅法的区别。习惯上,“祖师禅”又特指从达摩初祖到六祖慧能的禅门发展。
从初祖到六祖这段时期,是禅宗作为一个佛教宗门逐渐形成、确立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内在的理路和外在的变局两个方面说明这段历史。据说达摩来中国时,以《楞伽经》为弟子印心,因此早期禅僧称“楞伽师”。《楞伽经》属唯识学,阐发的是万法心造的道理。世间万象,皆从心生,因此悟道的人须守心看净。这就有初祖为二祖慧可安心,二祖为三祖僧璨“忏罪”的说法。及至四祖道信游化南方,流行于南方的般若空观之学以及释道融汇而成的玄学浸润禅宗。成为禅宗在学理上由唯识向般若转变的契机。这种转化最终完成是由六祖慧能及其亲传弟子实现的。六祖对众开法,授无相戒,出自《金刚经》。
《金刚经》属般若学。般若学以非有无非的空观中道虚化世界及自我的存在,而《金刚经》千言万语,归结处则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其大旨,是般若学的纲领性典籍。
《楞伽经》所规约的守心看净法门,是以断除思维知见去除人生烦恼,说到底这是一种有为之法,执着“心净”也是一种贪著。不能真正解决断除烦恼、超凡入圣的大问题。慧能则认为,既然世间万象唯心所生,念念不断是心的本性,那么念而不为念所牵引,于相离相,于念无念,无所住心,即是智慧。因此《坛经》说:“我此法门,无念无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也正符合“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义。烦恼中有菩提,凡心中有佛性,正是祖师禅的精髓所在。所谓“见性成佛”就是说是在心念中见出自性,从而顿悟成佛。
从外在的变化上看,禅宗从初祖到六祖经历了由法印单传到住寺聚徒,分头弘化的壮大历程。同时禅法由唯识学向般若学的兴替。也产生了宗门内“看净”的渐修与“无住”的顿教的争执、分化,而六祖身后南宗势超北宗的定局,更是此期重大的事件。此后,禅宗的历史不过是南宗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