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riges mest populära poddar

每天听点禅故事——禅宗灯录译解

禅故事 187 雪峰义存 托门问僧

7 min • 20 juli 2018

托门问僧
    雪峰离开德山后,正值唐末灭佛。岩头去湖南江边为人渡船,雪峰便回老家福建找了个地方住庵隐修。
   有一天,来了两位行脚僧人参访义存。禅师用手托住庵门,探身出去,问:“是什么?”
   没想到两位僧人在这突然举动下,并未犹豫,脱口反问:“是什么?”
   雪峰只好低着头回了庵中。
   僧人辞别雪峰,峰问:“哪里去?”
   僧答:“湖南”。
  “我有个同行在湖南,”雪峰说。“请你们替我捎封信给他吧。”说完便执笔写信,信说:“某书上师兄。某一自鳌山成道后,迄至于今饱不饥。同参某书上。”信的开头结尾,都是套语。中间一句大致是说,蒙师兄鳌山开悟,至今受益。
    僧人带了信,便去湖南找到了岩头。
    岩头一见僧人,便问:“从什么地方来?”
    僧人回答:“从雪峰山来,有书信送给和尚。”
    岩头接过书信便问僧人:“还有别的话吗?”
    僧就把雪峰托门相同的事跟岩头说了。
    岩头听罢,道:“噫!真后悔,我当初不该不向他说最后一句。若是告诉了他,天下的人又有谁奈何得了他!”鳌山对问时,岩头只和雪峰说了从他人门入不是自家珍宝,真正的彻悟,必须是从自家心里流出的。这只是教给了雪峰如何入圣的法门,但最高境界并不在于住空、住圣,而在于由圣返俗,回到平常事中来,这才是任运自由之中道,由此才能透出三关。
    僧人听了岩头的感叹,当时也没有再说什么。到了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僧人才又把前边的话题重新拾起,请教岩头。
    岩头就问僧人:“怎么当时不问呢?”
    僧人说:“不敢造次。”
    岩头就说:“雪峰虽与我同生,但却不与我同死。要识末后一句,这就是。”
   “同生”指岩头和雪峰同有入处说。“不同死”则指两人对“末后一句”的透悟的不同。出家人要解决的就是个生死问题。洛甫说:“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关系到是否彻底摆脱烦恼,摆脱生死轮回的大事。从修证的角度看,透不过“末后一句”这一关,修证就没有彻底突破身体对生命的束缚。这样的解脱就只能靠机体的死亡,但从涅槃的原理上说,这只是“中阴”,是距下一段生死轮回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上,自己对自我的生死仍是做不了主的。那么,岩头为什么从僧人举说雪峰的托门相问中,就看出雪峰与自己的“不同死”呢?让我们回到雪峰托门问僧的公案中去。
    雪峰当时用一种突然的行为,目的是想考验一下僧的机心机用。禅宗认为,才有是非,便已纷然失心。雪峰的猛然一问,僧人不论回答是什么,都是思维在起作用,都经过了知见的中介。但僧人并没有回答他是什么,而是重复雪峰的话。用同样的话来反问雪峰,这样就保持了自性的寂然不同。锤子敲击坚硬的石头听到“当”的一声响,在这响声中,既有锤子的声音,又有石头的声音,正好来形容僧人回答的机锋相对。这等于说,雪峰勘验他人,反而自露了把柄。所以才低头回庵。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