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riges mest populära poddar

每天听点禅故事——禅宗灯录译解

禅故事 199 保福从展 张三李四殿前过

5 min • 6 augusti 2018

张三李四殿前过


    有一次上堂说法,保福说:“有人从佛殿后过,认得他是张三李四,从佛殿前过,为什么就看不出是谁了呢?你们且说说,佛法的利害在什么地方?”


    法堂的位置在大殿的后面,保福的意思是,我们坐在法堂这里,能看到殿后的人是张三李四,为什么看不见殿前人是谁呢?


    有位僧人站出来说:“为有一分粗境,所以看不见。”僧人的意思是,因为我们有一双凡胎肉眼,为境物所遮,所以看不见。言下之意,有了法眼就可以看到了。


    保福一听,大声地呵斥了僧人。


    然后又自答:“我们若是佛殿,就不见了。”


    僧人就问:“不是佛殿,还能见吗?”


    “不是佛殿,还见个什么?”禅师回答。


   “见”、“不见”的意思在这段对话中有几次转换。从展禅师问的是人的视觉能力问题,而僧的回答也是从肉眼的局限和法眼的法力无边即俗眼与正眼的区别,来回答问题的。这从根本违背了禅师设问之意,因为从真俗不二的观点看,法眼和肉眼的区别并不在于见什么,而在于怎么见。保福禅师说,若是佛殿就不见。“若是佛殿”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是站在法堂上而是从佛殿的角度看,还有堂前堂后,遮与不遮,见与不见的区别吗?我们在法堂这里,去看殿前殿后的行人,是一种有主客对立的见,如果我们把这种主客见的对立无限贴近,叠合为一,那么“能见”与“所见”,境与心之间就没有间隔,也就无所谓遮拦。所以佛殿的“不见”,是无须见,无所见,也就是自性之见。取消见与不见、能见、所见的差别,这也正是佛法的“利害”处。禅师说若是佛殿即不见,僧人便顺着话头问;那么不是佛殿就见了?本来禅师的佛殿不见之说,本是一种取喻,是不须这样反问的。僧人反问的用意在对话头本身的执著的破除,意思是说:“只要是在无所见、无须见中见出自性的,都是佛殿一样的见。”保福回答说:“不是佛殿,见个什么”是强调只有上面所说的“佛殿之见”,才是真见。意思与僧人的问话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