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德韶
天台德韶国师是法眼文益的高足,俗姓陈氏,处州龙泉人。
据说其母曾梦见白光触体,于是便怀上了德韶。出生之后,小德韶更有许多奇异不凡之处。十五岁那年,有个梵僧劝他出家,十七岁时在本州龙泉寺受业,十八岁时纳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年间,德韶四处游方,拜谒了龙牙禅师,他向龙牙提了这么一个问题:“雄雄之尊,为什么无法接近?”龙牙对他说:“这就好比拿火去添火。”德韶又问:“要是忽然遇上水来会怎么样?”龙牙生气地说:“躲远点,你根本就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德韶并不就此罢休,他进一步追问道:“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这是什么意思?”
龙牙回答说:“道就是这样的啊!”
德韶先后问过十七次,龙牙反来复去就是这一句话,德韶实在憋不住,就请求龙牙禅师给自己详细讲解一下,龙牙不温不火地对他说:“什么是道,你以后自己去体悟吧!”德韶听了这话也就只好作罢。
此后,德韶游方到了通玄峰,有次他正在洗澡,忽然想起龙牙对自己说过的那番话,眼前一片明朗,于是急匆匆穿戴整齐,点着一炷香,望着龙牙寺的方向拜了几拜,心里默默念叨说:
“当时龙牙师要是给我说个一清二楚,今天免不了摇挨我一顿臭骂,真是多谢龙牙师的不言之教呀!”德韶此时的心情,就如同香俨智闲开悟时对沩山的那种感激之情一样。这以后,德韶又拜会了疏山禅师。他问疏山说:“不落古今是什么意思,请您给弟子指点迷津。”
“我不能说。”疏山干脆地说。
为什么不能说?”
“因为我弄不清有没有这码子事。”
德韶听了不无揶揄地说:“您这不是说得挺好吗?”
疏山被这么一问,反倒吃了一惊。
就这样,德韶先后参谒了五十四位高僧,可是都法缘未契,话不投机,最后他又到了临川。法眼禅师一见之下便深为器重,于是就留在法眼门下,安心修道。德韶因为已经是遍涉丛林之人,天下禅师也差不多让他参遍了,所以每天也懒得参问,只是跟着大伙儿平平淡淡过日子而已。
有次德韶也到堂上听法眼讲法,一个僧徒站起来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脱口道:“就是曹源一滴水呀!”
那个僧徒显然有些莫不着头脑,但没有敢再问,怅怅然坐了下来。
以问语作答语,这大概是法眼接引弟子的惯用招数,前面我们曾分析过法眼与修山主的那段对话,法眼此处的用意庶几乎近之。从表面看上去这叫循环阐释,等于什么都没说,对参禅之人来说,什么都不要说(解说)却正是他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你一问“如何是。。。”就表明你起了推究、分别之心,也就是识见心,想要悟到自性,这种识心反成为障碍,就好比一个人立于激流之中的一块孤石之上,只要你一举步就会堕于水中。法眼以“曹源一滴水”答“什么是曹源一滴水”实际上就是扫断了德韶的识心,告诉你提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换一种说法就是一脚把水中央那个人刚抬起的腿给他踹回去。那个禅僧显然是没有体会出法眼的用心所在,倒是当时正坐在旁边的德韶恍然大悟,平素积累而成的疑结,焕然如冰消雪融。德韶把自己的这一番心得给法眼禅师汇报了一遍,法眼赞许地说:“你以后一定会为国王所师,使佛祖的事业得以发扬光大,我不如你啊!”
此后,德韶游方到了天台山,他瞻仰智者顗禅师的故居,恍然间觉得仿佛回到了自己居住过多年的地方。因为德韶与智者原都姓陈,说起来算得是一家人,当时禅门中人都把德韶看作智者的后身。德韶一度在白沙寺讲法,时值忠懿王任台州刺史,王子仰慕德韶的禅德,特地邀他到自己的官邸问道。德韶谆谆告诫王子说:“将来你成为一国之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佛的恩惠啊!”后汉乾祐元年,忠懿王继承国位不久,便派使迎请德韶至王府,执以弟子之礼。当时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一代后代弟子曾多次找德韶谈过自己的一桩心事:“智者大师的教义,因为年代荒远,大都散落不存了,倒是在今天的朝鲜还保存得甚为完备,现在除了依靠您的慈力,别人怕是无法让它回归故土了。”
德韶于是把此事汇报给了国王,国王于是派遣特使携带德韶的亲笔信前往朝鲜,将智者大师失落于海外的教义悉数誊抄一遍带回国内,智者大师的法本得以流传至今。
德韶国师接引学人的方法与一般的禅师都不一样,他既不棒打,也不呵斥,既不沉默不语,也不迎面去截你的话头。凡弟子有问,他好像不怎么在意你的思路趋向,而只关心你的提问方式,这就好比与人在阵前交锋,横竖你使什么招式他都满不在乎,一门心思只是瞄住你的兵器,由下面的几则问答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有弟子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那么大师又该如何接引学人呢?”
德韶说:“你到别的地方去再问一遍。”
“三种病人是什么意思?”
“这下可让你问着了!”
“什么是古佛心?”
“这个问题提得不简单!”
“什么是六祖?”
“你就是!”
“如何是方便?”
“这个问题提得很准确!”
“亡僧迁化后到哪里去了?”
“这不能跟你说。”
“为什么不给我说?”
“恐怕你不会!”
“一切山河大地从何而起?”
“你怎么想起提这么个问题?”
“什么是好动的心?”
“这没法回避。”
禅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方设法截断你的机心妄念。德韶倒好,左一个“此问不弱,”右一个“此问甚当”,大有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之势,个中玄机,颇难体会,设身处地揣摩一番,或许德韶是想让弟子在没有一点阻碍的百无聊赖中自了自悟,也未可知。
有弟子问:“经常有人说起: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请问什么是归源性?”
“你问我答!”
“那方便门又是什么?”
“你答我问!”
归源性即作为本体的自性,正因为有自性在,故你可问你可答;方便门实际上就是可作变通之用,自性本不可言,事实上在佛法的授受中又不离言,我有问而你有答就是变通之用。
兴教寺的明和尚问德韶:“饮光拿着释迦祖师丈六之衣,在鸡足山下等待弥勒的降生,后来把这丈六之衣披在弥勒的千尺之身上,长短却正合适。可是释迦身高丈六,弥勒身长千尺,到底是弥勒之身能自个儿缩短还是释迦之衣能自个儿伸长?”
德韶不冷不热地回了一句:“你倒是惦记着这个!”言下当然是讥讽明和尚对长短的计量之心。明和尚讨了个没趣,一甩袖子气冲冲走了。
德韶对传道授法的不着言路有一番自己的独特见解,开堂讲法时他对僧众说:“古人说得好:‘吾有一言,天上人间;若人不会,绿水青山’。你们说说这‘一言’是什么道理?古人的话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所谓‘一言’并不是指用片言只语作个结论、下个定义;要准确地把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内在意蕴,这样才能达到古人那种境界。并不是说你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是躲在黑暗的地方,什么也看不到就叫做‘言语道断’。千万不要误会,佛法不是这么回事。这一点你们要好好琢磨琢磨!”
德韶国师曾留有一首短偈,道是: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据说发言当时看过此偈后对人说:“德韶仅凭此偈就足以珍惜我宗宗门了。”
综合德韶国师开堂时所讲内容及上引短偈所述,德韶实际上提出了两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其一,“言语道断”,不是绝对的灭绝言路;
其二,“心外无法”,不是绝对的闭塞视听。
有趣的是,黄龙大师的弟子报本慧元的观点差不多与德韶国师如出一辙。
慧元禅师有次正在禅堂讲学,一个和尚站起来彬彬有礼地问道:“弟子有一个问题,不知老师能不能给解答一下?”慧元对他说:“昨天我已经回答过你了。”“那我今天就不能再问了吗?”慧元劝他说:“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慧元一上堂,那个和尚就提了一问:“诸佛所传授的佛法,每一种都有可以变通之处,是不是这么回事?”
慧元回答说:“是呀!”
“那为什么诸佛本体寂静,离一起诸相,无法用言语来加以传达?”
慧元说:“你不要误会。”
僧人随手抓起禅凳在空中画了一画,慧元便呵斥道:“《法华经》上讲‘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现在一般的寻求佛法之人,一听说不可以言宣,便隔断思虑,杜绝视听,这种简单化的理解是不妥当的。你们大家想知道诸佛不落迹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吗?你走出禅院,放眼望去,那寥廓的天宇、满目的白云青嶂就是。”
慧元禅师这里对寂灭相的理解可谓别具慧眼。佛相寂灭,言不可宣,并不是说佛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抽象物,求佛的过程也并不是要“绝虑忘缘,杜塞视听”,心如枯井,波澜不兴。佛相寂灭,是指佛相无定,它可以是一切相:不可言宣是指不能用一种言说把佛法局限为僵死、呆板的东西,佛法虽不可言说却又不离言说。慧元的“诸人要领会寂灭相,满目白云与青嶂”与天台德韶国师的“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何其相似!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