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riges mest populära poddar

每天听点禅故事——禅宗灯录译解

禅故事 253 首山省念 新妇骑驴阿家牵

9 min • 27 september 2018

新妇骑驴阿家牵


僧人问:“什么是大安乐的人?”


首山答“不见有一法。”“法”的含义既可以是精进之道,也可指事物现象。大安乐的人既无修进之心行,也无外物相对峙,是空空一片的境界。


僧又问:“那将成什么人?”


“谢阇黎接我的话。”禅师说。问成什么人,却用接话作答,答非所问,是“截断”的方法。


又有一次僧人问首山:“什么是梵音相?”佛家认为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的音声也是这样。因此佛的三十二种相中有“梵音相”一种,清净深远之意。


僧问的是清净神圣之事,首山却回答:“驴鸣狗吠。”这里边也有清净梵音相在。这是以俗答圣,立意在破除凡圣的界限。


说完,禅师又说:“要得亲切会心,首要的不是拿个问题来问。会吗?”


问过又自答:“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你们要是拿问来问,老僧却在你们脚下,还问了什么?你们要是想在问对中议论些什么,就是没交涉,不相干。”


这是在正面开导门人有关“截断众流”的含义和方法。有了问题时,首先不应跟着问题跑,而是应当反观自心,在疑问中见出自己的心性。问题出现的当儿,就已有了答案,回答问题时,也正和发起疑问时一样。一有思虑便有心动,问和答都是心体在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是反观本源,“截断众流”要的就是这个。


有僧对首山说:“这有一首无弦的曲子,请师父唱和。”


首山沉默良久,问:“听到了吗?”


“不闻。”


“那你怎么不大声问呢?”


“学人久处沉迷,请禅师一接。”


“老僧没这闲工夫。”


“那和尚就没有什么方便法门吗?”


“要行即行,要坐就坐。”


这段对话,很让人怀疑双方都在明知故问,佯攻伪败。僧人既知“无弦曲”,想必也应知道风穴禅师的“古曲无音韵”的事。首山以沉默表无弦之音,自是不难理解,因此“请师一接”的话,就很可能是诈术。而首山老和尚却处处言而无犯,终于以“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的“直心”话作结。学人以愚为巧,目的或许就在得出这样的结果,这也是印心方法的一种。


又僧人问首山:“什么是佛?”


首山说:“新妇骑驴阿家牵。”“阿家”即婆婆。婆婆牵驴,新媳妇却坐在驴上,这是一幅多么颠倒的画面!


僧人说:“不知和尚这样说,什么句子中有这意思?”


禅师说:“三玄里没有,四句中又岂能找到?”意思是,这话是我自出机杼(zhu)。


“三玄',临济禅师曾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三玄三要”要和三句联起来解释,才可说得通。大致说来,三玄(妙意)也就是三句的使用要随机应变,变化莫测。


“四句”,禅宗中人常说:“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这里的“四句”。


四句主要是:有而非空,空而非有,亦有亦空,非空非有。是佛家破执的中观方法。


首山用“新妇骑驴”的话回答僧人问什么是佛,僧人不解此话的意思,就问他出处。三玄中没有,四句中也没有,这就是超佛超祖之谈了。


这是在用“喜剧”形式烘托佛法的高妙处,老婆婆牵着驴子,新媳妇却安坐驴上,多么颠倒,多么荒唐滑稽,但这只是世俗之见,妙意只在新妇与阿家两厢情愿的默契之中,因而:荒唐“就与世俗的严肃构成对立,哪个更荒唐些?天童正觉颂道:


“新妇骑驴阿家牵,体段风流得自然,


堪笑学颦邻家女,向人添丑不成妍。”


颂中关键在于一个“体段风流得自然”,自得其妙的自然,因而不仅笑不得,且又仿不得。因此真正的喜剧也只能出现一次。


在首山住寺,省念三十年不离山。后又住持广教、宝应两寺,三处法席,学者四至。


北宋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的午时,首山省念上堂对众人说:“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记却来年事,来年记着今年日。”告诉众人,明年的今日将是他圆寂的日子。到第二年这一天,禅师又升堂,这次是向众人辞别,说了首偈子,曰:


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


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


说罢,安然坐化。门人收舍利灵骨建塔。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