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果子
洞山禅师有一次冬天和一位泰首座在一起吃果子,洞山就问:“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中显用,但动和用都收容不下它,你说它过在什么地方?”
泰首座回答:“过在动用中。”
洞山听泰首座这样说,当时唤来侍者,把果桌撒了。说得对,吃果子,说得不对,就不给吃!泰首座当时已是丛林老宿,有长老之尊,但洞山不管这一套,当时就让你下不来台。
那泰首座的答话错在什么地方?“动用”的话,也无非问的是体用,用在体中,体在用中,一物万象,万象一物,体用不二。洞山说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是在说体,常在动中显用,是在说体之用,而说“动用收不得”却是在问体用关系,泰首座“过在动用”的回答,只从用上着眼,未免偏执。
洞山果子难吃,是因其机锋峻烈,所向难当,果子都是坚果。
雪峰义存来访洞山,洞山说:“入门来须有个说话,不得说早入了门。”
雪峰回答:“某甲无口。”
洞山说:“算你无口,还我眼来!”
雪峰无言。
你既无口,却夺你眼;口主出语,眼为摄色,迫你无进无出时,还剩什么?这是洞山的“问杀”家风。
雪峰有一次搬柴,见洞山禅师,便抛下一捆。
洞山问:“重多少?”
“提举大地的人也提不起!”雪峰回答。
“那这捆柴怎么到得这里?”
峰无语。
雪峰只知有重,不知有轻,因而也是知偏不知正,而洞山的法门在由偏显正,正中生偏,要点在偏正回互(照应,互补),雪峰“大地提不起”失之远矣!
洞山果子难吃,便有人不惜性命。
有位讲《维摩诘经》的僧人问洞山:“时时勤拂拭的人为什么不得他衣钵?不知什么人才得衣钵?不知什么人才得衣钵?”“时时勤拂拭的人”指神秀,“他”自指五祖弘忍。这里问的是一段老话。
“不入门者得。”洞山答。不入门者是说六祖。“不入门”一则指六祖在弘忍门下才八个月,而且是个行者身份。一则指六祖不曾得五祖法门。六祖是突破了五祖法门的人,此处说:“入门”,便有落窠臼、受限制的意思。这话南泉禅师也曾说过。此类话头须得从“见过于师”的角度看,才能理会。
讲僧又问:“既然是不入门,他到底得到没有呢?”
洞山却说:“虽然如此,不得不给他。”说过此话后,又问讲僧:“不入门的人已经说过”本来无一物“的话,还不能称得上得衣钵的人,你说什么人才能得到呢?这里能说出一句因缘转语,你说这句话转语当是什么?”
“转语”字面意思是接话头的话语,它要求摆脱知见束缚,表达悟性的通透。
当时另外有一僧在场,一口气说了九十六句转语,都不契理,最后又说了一句才惬洞山师父意。
洞山就问僧:“当时怎么不这样道呢?”
另外还有一僧躲在一边密听,前边九十六句都听到了,只有最后这一句没听清。洞山师父问答说转语的僧时,他知道这最后一句说中了。这位僧人便向说转语的僧人请教,那僧就是不肯说,问僧也真有执着劲,磨了三年,可那位转语僧就是不说!后来问僧病了,转语僧来看他,问僧就说:“我向你请教那句转语,你一直不肯告诉我。看来我好生向你请教是不行了,那咱们就来恶的吧!”
说着抽出一把刀子,对着转语僧说:“你再不告诉我,就要你上座的命!”
僧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吓坏了,说:“阇黎你先等等,我这就跟你说。”
问僧收了家伙,转语僧说:“直饶将来也无处着。”这回答一语双关,表面上象是还不告诉对方,实际却告诉问僧世传祖师大法,不但六祖未得,就是将来,它也不会落到某一处,不然灯灯相续,还续个什么呢?大法是永恒的。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