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riges mest populära poddar

每天听点禅故事——禅宗灯录译解

禅故事 288 云门文偃 曲弯弯地

12 min • 8 november 2018

曲弯弯地



有弟子问云门:“什么是云门剑?”

“祖!”

“什么是吹毛剑?”

“骼!”接着又加了一句:“胔!”

“什么是正法眼?”

“普!”

“如何是云门一路?”

“亲!”

“杀父杀母,可以在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到哪里去忏悔?”

“露!”

“凿壁偷光时如何?”

“恰!”

“三身中哪一身说法?”

“要!”

“古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该偿宿债,知道二祖是了了还是未了?”

“确!”

上面我们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云门一字关,凡弟子有问,云只拈一不着边际之字相迎,这些字纯是“断流”之语,作为种力破的手段,它们完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有弟子问:“如何是一代时教?”

“对一说。”

“不是目前机,也非目前事时怎么样?”

“倒一说!”

“什么是法身向上之事?”

“向上的事给你说倒是不难,可法身是什么?”

“请师父指教。”

“指教且不说,你到底如何理解法身?”

“不提了,不提了。”

“这个你是从长连床上学来的,我且问你,法身还懂不懂得饭?”

问话的弟子终于被问了个张口结舌。

云门禅师问一个新来的僧徒:“你从哪里来?”

“从礼塔来。”

云门说:“你在耍我吧?”

“弟子确实是从礼塔来。”

云门便说:“五戒也不修持了。”

云门有次和自己的弟子聊天,言谈间提到马大师所说的“一切语言是提婆宗,以这个为主”,不禁感慨地说:“这话说得真好啊,可惜没有人问过我。”于是有个僧人就乘机问道:“什么是提婆宗呢?”云门却没好声地对他说:“西天九十六种,你是最低的一种,”

云门问直岁禅师:“你刚才干什么去了?”

“我割草去了。”

“割了几个祖师?”

“三百个。”

云门便说:“早晨打三千,晚上打八百。东家杓柄长,西家杓柄短,你怎么理解?”

直岁不知所对,云门挥杖就打。

有个僧徒问:“夏末秋初了,往后的事要是有人问起,该如何回答?”

云门对旁边的人说:“大家往后退一退。”

那个问话的僧徒一看阵势不对,就赶忙对云门说:“弟子的错误在什么地方?”

云门大声说:“把三个月的饭钱还给我。”

有一位讲僧参读佛经恍然大悟,就对周围的人谈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未来投靠云门大师时,自己就像是初生的月芽;等到了大师门下,月儿已弯弯曲曲,略具形状了。”

云门大师听说后把这个和尚召到跟前问:“这番话是不是你说的?”

和尚承认出自他口。云门便道:“很好。那我来问你,如何是初生月?”和尚以手搭额作仰首望月之势,云门便对他说:“你这样理解,恐怕以后要坏了眼睛。”

那个和尚过了十几天又老参见云门,云门问他:“你领会了没有?”和尚表示还是不得其解。云门就对他说:“你来问我。”

和尚便接过来反问道:“如何是初生月?”云门大师用和尚自己的话说:“弯弯曲曲的模样。”这个和尚茫然不知所措。

据说这个和尚后来果然双目失明了。这个故事的玄虚姑且不论,小和尚的问题主要出在哪儿方面呢?揣摩文义,他所说的“初生月”应该是指自性,说到了云门之后“曲弯弯地”,可能是表示自己对佛性的领悟已大有进步,但是照禅宗的理解,他这一句话就犯了两处错:

其一,人人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并不是一个有形有相,可以描述的东西,《坛经》上说得很明白:“说似一物即不中”,你把佛性说成象一个什么东西本身就错了;

其二:禅宗所说的顿悟讲求不落阶级,你既然循序而进,可作前后比较,就不能算是顿悟,可能正由于此,云门以“曲弯弯地”答他的“如何是初生月”,言外是讥讽他开口伊始就误入歧途去了。至于这个僧徒因为不悟禅机而竟至“坏目”,虽嫌怪诞,令人于心不忍,却也是禅门中人常见的笔法,诸如堕野狐身、呕血而亡等等,危言耸听,不足为凭的。

云门在堂上对弟子们说:“你们想见识一下祖师吗?”说着拽起拄杖往底下一指说:“祖师正在你头上蹦蹦跳跳,要看祖师的眼睛吗?它就在你的脚跟下。”顿了一顿又接着道:“这个是祭鬼神用的茶饭。嗨,说起来这鬼神也是贪得无厌的东西啊。”

有人问:“什么是法身?”

“六不收。”

“要是不起一念,还有没有什么过失?”

“须弥山。”

“什么是清净法身?”

“花药栏!”

“什么是尘尘之昧?”

“钵里饭,桶里水。”

“一句话说完时会怎么样?”

“裂破。”

“什么是佛法大意?”

“面南看北斗!”

“一切智通没有障碍时怎么样?”

“扫地泼水相公来。”

云门大师有次游方到了江州,陈尚书为他接风洗尘。席间陈尚书对云门说:“儒家经典且不论,三乘十二分教那些讲经法师也已经搞得清清楚楚,我想问问你天下禅僧何必到处行脚?”

云门问道:“这个问题你问过几个人?”

尚书说:“就今天问过你一人。”

云门便道:“这个问题先撇开不提,我问你三乘十二分教的教义是什么?”

“黄卷赤轴。”

“你说的是语言文字,我问的是教义。”

尚书道:“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

“‘口欲谈而辞丧’是针对言教说的,‘心欲缘而虑忘’是针对妄想说的,都不是教义,我要你回答教义是什么?”

尚书无言可对。

云门又问:“听说尚书读过《法华经》,是吗?”

“不错。”

“《法华经》认为,一切治生产业,都与实相不相矛盾,你给我说说非非想天,有多少人退位?”

尚书又被问了个脸红脖子粗。

云门这才语重心长地说:“尚书万不可自作聪明呀。和尚里头丢掉教理跑到丛林里参禅,参了一二十年还不着边际的人多得很啊。”

尚书连连点头说:“弟子知罪。”

云门曾在上堂讲法时说:“不能透见自性的光明,是因为有两种毛病:

不管在什么地方,眼前总有个东西把你挡住,无法明心见性,这是其一;

透得一切法空,空是空了,可是隐隐约约总象还有一件事未了,这是其二。

法身也有两种毛病:

虽然已经得到清净的法身,但离开这个清净境界你就又一无所有了,因此在这个境界上又过分执著,这就是法执,法执一有,这里头就有了我见,所以实际上连我执都未破,这是其一;

真达到绝对的清净与空了,可稍一放松,什么都完了。仔细反省一下自己,觉得有什么用?有什么气息?这是毛病之二。”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