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riges mest populära poddar

每天听点禅故事——禅宗灯录译解

禅故事 289 双峰竟钦 因风吹火

8 min • 12 november 2018

双峰竟钦

 

双峰山竟钦禅师是云门大师的弟子,他开堂讲法时云门亲临讲堂为他证明。

有僧徒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竟钦回答说:“日出方知天下朗,无油那点佛前灯。”

“大师理解的禅境是什么?”

“夜里倾听庵后竹林中的流水声,白日里观看前面山间飘过的白云。”

“大师接引学人方法,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因风吹火。”

  竟钦有一次对僧众讲了一段话,来检验他们的悟性:

“往前进一步,可能就要陷入迷局而令人无法自拔;往后退一步吧,又会前功尽弃;让你随随便便胡撞乱碰吧,又有点不近人情。”僧人小心翼翼地问:“那么怎样才不至于显得无情呢?”

 竟钦回答说:“该走就走,总得有所行动。”

“可这样一来又如何避免为玄理所障和自甘失败呢?”

“往前进一步,往后退一步。”

  僧徒双手合十,感谢竟钦禅师对自己的指点。竟钦却责备他说:“以前有人象你这样领会的吗?老汉不赞成你的想法。”

“那请大师给个直截了当的说法。”竟钦挥起手中的禅杖把这个僧徒给轰了出去。

   有一位俗家弟子也在禅院里跟着竟钦大师修行。有一次,他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让竟钦帮他解决一下:

“我也碰巧遇上了一个歹徒。把他宰了吧,跟佛家戒杀的条律会发生冲突;如果让他溜掉吧,又违背了政府的号召。照大师的意思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才好?”

  禅师的回答也很巧妙:“照官家的律法之严,当然是不容丝毫含糊;不过以私下人情而言,却大可通融。”竟钦的意思是说,对待任何事物和境况,不必拘泥于呆板的条条框框,要随机应变,选择一种比较妥当的处理方式。

竟钦在圆寂之前把门人召集到自己面前,交待他们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你们可以在山顶预先修造坟塔。”坟塔竣工后,弟子们来向大师汇报,竟钦对他们说:“后天子时我就该走了。”

  次日夜里,大师与云门、爽和尚等七人整整聊了一夜。待侍者报过三更,大师点燃一炷香火,双手合十,溘然而逝。

 

  在上面的公案中,我们留心一下不难看出,俗家弟子感到棘手的正是竟钦禅师跟弟子所述的那种进退两难的矛盾情境。

 禅师讲法,这类话头差不多是口头禅,随处拈来,俯拾皆是。

 如守初禅师谓:“若论此事,放行则曹溪路上月白风清,把定则少室峰前云收雾卷。”

 庆预禅师谓“进一步践他国王水草,退一步踏他祖父田园。不进不退,正在死水中。还有出身之路也无?”

  还有那个关于禅杖的称谓的滥俗话题,如从一禅师所谓“唤这个作拄杖,即是碍;不唤作拄杖,亦是碍。离此之外,毕竟如何?”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禅僧反来复去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就是让你不要对事物作对立的分别,无住为相,这是般若智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你不执著与这些对立,不因这种对立面而起烦恼就可以了,禅僧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你当乡愿,前顾后盼,举步不前,遇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随机应变,自然而然,竟钦的回答实际上就说得很明白:该走就走,总得有所行动:“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说穿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遇到类似的情景都会像竟钦所说的那样去做,禅僧的言宣就是要给你提供一个方法论背景,使你对自己的作为有一种反省意识。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