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时,我拿到作家杨潇的新书《可能的世界》的试读本,随手揣在行李中,没想到在各种交通工具的腾挪中,我很快把这本书一字不落地翻完了。
我在印尼的民宿中,就开始搜索书中埃及主人公的现状,感慨沧海桑田居然只要区区12年。这本书捕捉到过去十几年里,很多国家在剧烈变化时的社会氛围,这种来自现场的气味尤其迷人。那些十几年前的报道,无论语言、视角都丝毫没有过时(大量同期新闻稿件都没法看了),相反像琥珀一样保存了珍贵的时间切片。熟悉新闻写作的人,会尤其惊讶于这本书背后的知识密度,好奇杨潇在出行前到底要做多少案头准备,才能在现场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把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捋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带着读者迅速进入。
更重要的是,《可能的世界》中的问题意识,和这种强烈个人风格的文体,在当下中文媒体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我每年都跟杨潇见上几面,每次我都反反复复问同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寻找选题的,你是怎么让自己稳定产出的,你靠积蓄生活吗?你今天上午写稿了吗?你会不会焦虑?
这背后当然是我的焦虑。很多同龄或者更小的记者,都会把杨潇当做一个职业目标:大量的社会新闻记者、特稿记者都销声匿迹了,杨潇却一直在写,他写出的《重走》,和他现在气定神闲的长期写作,都让大家看到一种职业生涯令人向往的可能性。
杨潇:不吃辣的湖南人,记者、作家、背包客。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从2010年起周游世界,尝试一种融合时事、历史、智识讨论与人文地理的叙事文体。出版有《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他痴迷网球和米粉,喜欢观鸟,写作时从不拖延。现假装定居大理,每天和多邻国学习奇怪的德语。
制作人:Yann
时间轴:
00:58 《可能的世界》不是新闻写作,不是旅行文学,是混合的什么都有一点
06:10 熊阿姨高中时读《南方人物周刊》,盖上名字都能猜出记者是谁
10:34 去埃及前两个月,给各种人发约访Email
14:57 出发前阅读海量资料和新闻报道
17:00 把自己的眼睛变成一个高分辨率摄像机
19:43 写稿子:先找一个树状的文章结构
27:18 2011年5月24日的埃及采访日记
32:08 一定要当天把日记记下来,不要拖
35:19 《亚库班公寓》的作者阿斯万尼和埃及政治脱口秀明星优素福
40:17 建筑装修工地里的“埃及胡舒立”
43:17 玉树地震报道里那些出人意料的细节
49:13 现场是不可替代的,现场的细节要自动加100分
51:04 13年前,我们对日本好奇什么?
55:12 英国、法国反而不好写
59:22 学中文和新闻,总缺少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但我现在不焦虑了
01:03:25 人总是有惰性的, 很难保持「think big」
01:10:50 给自己写作:雷打不动的上午3小时工作时间
杨潇记录玉树地震的两篇文章:
1.《一千亡灵向死而生》https://www.infzm.com/contents/44310
2.《火葬:玉树的另一种拯救》https://www.infzm.com/contents/44330
季天琴的哈佛尼曼记录:
1.《我在哈佛这一年(一)》:https://mp.weixin.qq.com/s/BP70eg1Fw-D7sJlhBU01kw
2.《我在哈佛这一年(二)》https://mp.weixin.qq.com/s/pOJxDuyttWs6GlUj01bwvg
2011年,杨潇(上)在苏伊士湾游泳,事后才知道那片海域鲨鱼密布
2011年,埃及解放广场
2011年,昂山素季家的一次聚会
2018年,杨潇“重走”在湘黔边界
结束配乐:Traveling Light-Joel Hanson/Sara Groves
杨潇:“正好是坐火车穿越美国时听的。”